何应钦、陈诚、白崇禧,谁的实权更大?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想升职别只拼能力,得先问老板信不信任你——1948年11月,徐州被围,蒋介石把“剿总”兵符塞给陈诚,而不是资历更深的何应钦或战神白崇禧,这一秒就把国民党“谁说了算”的底牌翻光。
想升职别只拼能力,得先问老板信不信任你——1948年11月,徐州被围,蒋介石把“剿总”兵符塞给陈诚,而不是资历更深的何应钦或战神白崇禧,这一秒就把国民党“谁说了算”的底牌翻光。
蒋介石的“左膀右臂”不是两条固定胳膊,而是一对随时可拆卸的“乐高手臂”——今天装何应钦,明天换陈诚,后台还藏着一条暗线钱大钧。最新解密档案把这段民国高层“拼图”拆给你看,拆完你会发现:老蒋真正厉害的,不是谁能当臂膀,而是他随时能让“胳膊”变“义肢”。
老蒋日记里骂别人都是“匪”“贼”,唯独对周恩来客客气气叫“恩来”。西安事变写他“明事理”,武汉会战夸他“心细”,重庆谈判又说“懂规矩”。这哪是夸人?分明是老鼠见了猫,又怕又躲!
武汉撤退后,军委会到了重庆。1939年春,英国武官向蒋介石要求,获取一张《武汉会战要图》。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个特别 “招恨” 的人物 ,何应钦,他当过国民党的陆军总司令,手握重兵的时候风光无限,可到了关键节点,却成了国共两党都不待见的主儿。
1949年11月,重庆郊外的枪声渐息,一封由国民党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签署的投诚信送至中共中央驻地西柏坡。毛泽东阅后掷信于案,对周恩来说:“此人血债累累,不可饶恕。”而早在半年前,败退台湾的蒋介石在日记中愤然写道:“敬之反复,当除之而后快。”这位同时被国共两党领袖
1937年7月的庐山,在美庐别墅的会议室里,蒋介石刚放下《对卢沟桥事件之严正声明》的文稿,台下百余位军政要员还没来得及附和,一声震得桌椅发响的怒喝突然炸响:“何敬之!现在日军都打到北平门口了,你还说拖延时间,再拖下去华北危矣!这不是长敌人威风,灭自家志气是什么
1987年1月的台北寒风萧瑟,97岁的何应钦坐着轮椅出现在顾祝同的葬礼上,镜头里的老人裹着厚重军装,被侍从搀扶着才能勉强坐稳。
对于 1949年春国共之间围绕和平问题展开的斗争,以及同年4月中共代表团与南京政府代表团在北平开展的谈判情况,以往的党史著述或多或少地有过介绍,但似乎少见有专门性的相关成果。《江山大势——1949年国共和平谈判》拟在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再做一些梳理与分析,试
在漫长历史岁月中,一些重要节点和关键时刻,由于其镌刻和承载着民族荣耀和国家伤痛,而注定被世人永远铭记。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当年的受降仪式不仅场面宏大而且意义深远,既是中国军队军事胜利的具体表征,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历史见证。
1945年9月9日9点整,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的橡木地板被上千双军靴踩得咯咯作响。冈村宁次把笔压进降书最后一页,朱印泥“嗒”一声溅开,像干涸的血突然回潮。他抬头,正好撞见对面何应钦的目光——那目光冷得像冰,却烧得他耳膜发疼。
冈村宁次弯腰递降书时,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突然往前半步,右手伸了过去——战胜国向战败国的司令官握手,台下闪光灯炸成一片,记者们手里的笔都顿了。
1945年9月9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大礼堂,受降仪式的长桌铺着白布,冈村宁次穿着笔挺的军装走进来,腰间空的——本该悬在那里的指挥刀,没带。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揭开了中国全面抗日的序幕。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战争中,何应钦作为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参谋长(后任国防部长),承担着指挥作战的重任。
国民党那些年,里面的“门道”比北京的胡同还要绕。说是一个党,但谁不知道,实际就是一群各拉各的牛,这帮人明里暗里拉帮结派,从老蒋身边的黄埔军校那波,到互相恩怨的CC系、政学系,什么宋子文、孔祥熙、何应钦、陈诚,各人都在搞自己的“自留地”。在这种圈子里混,谁胆子小
要跟共产党彻底合作,他手指在桌上敲了敲,冷冷吐出三个字:“绝不收。”
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布投降。收听到日本投降广播的那一刻,全中国人民兴奋不已,因为终于把小鬼子赶出中国了。在中国人民兴奋的同时,小鬼子则是失落无比,他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失败,尤其是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
南京城中蒋介石案头突然摆上一封电报,这是是冯玉祥发来的,在这封电报里冯焕章措辞少见地严厉,直指何应钦的胞弟何缉五在招新兵时玩忽职守。这一下打得何应钦措手不及,只能看着亲弟弟被免了职。这事看起来是人事变动,实则是冯、何俩人十好几年矛盾的缩影。
南京的春天,雨水不算太多,却总让人头脑发蒙——那种潮乎乎的空气,不管身在厅堂还是市井,总让人有点犯躁。那一天,1948年4月12号,国民党政府的国大会议开到中途,怎么说呢,茶水都凉了三遍,会议厅里却热闹到像看杂耍。原本讲台上是白崇禧在说话,军事报告与检讨乱成一